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> 师资队伍 >> 教师介绍 >> 在职教师 >> 正文


 

强  副教授、博导

出生年月198510

联系地址:上海市曹安公路4800号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

办公室: 同济大学开物馆(机械能源学院)B416

邮政编码:201804

E-mailQiangCao@tongji.edu.cn


   
教育背景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2012年   浙江大学 制冷及低温专业,博士

(2012年2-5月 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(NIST),访问学者)

2006年   浙江大学 热能与动力专业(制冷与低温方向),学士

工作经历

2020.12至今    同济大学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,副教授,博士生导师

2014.9-2020.12 同济大学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,助理教授,硕士生导师   2013.1 -2014.1 挪威国家科技工业研究院(SINTEF),访问学者

主要研究方向

交变流动热力学

回热式低温制冷技术

气体液化与储运技术




主持的科研项目

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、校科研计划2项、校企合作项目3项。

  1. 2022-20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“深低温回热式制冷系统中实际气体效应损失的削减方法研究”;

  2. 2016-20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“基于回热制冷系统的直流影响机理与有效利用研究”;

  3. 2017-2018同济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-学科交叉类项目“超级电容储能系统电-热融合模型与优化管理研究”(与电信学院合作);

  4. 2015-2016 同济大学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行动计划“回热循环制冷效率研究”;

  5. 2017-2020:校企合作项目 “斯特林回热器制冷测试系统研制”(甲方:中船重工集团下属企业);

  6. 2020-2023:校企合作项目“大功率液氮温区斯特林制冷机设计技术服务”(甲方:中船集团下属研究所);

  7. 2020-2021:校企合作项目“新型换热器设计技术开发(甲方:昊姆(上海)节能科技有限公司)。


科研简介

一、深入研究交变流动低温制冷工作机理,实现3.60 K最低温度

低温制冷是众多高科技的重要支撑技术。长寿命的深低温空间冷源是CNSANASAESA等航天机构半世纪以来寻求的一个重要目标。

本人在理论与实验方面研究液氦温区斯特林型脉管制冷机理,获得了本领域国际一流成果。师承邱利民教授(杰青、长江)与甘智华教授,在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,自主设计了多级斯特林型脉管制冷机,获得了低于5 K的最低温度,在世界上同类型制冷机中首个实现液氦温区制冷,该研究显著推动了可应用于空间的脉管制冷机的世界前沿。Radebaugh博士(NIST Fellow, 低温制冷机领域领军人物)在合作邀请信中写到“We are eager to collaborate with you... The results you have achieved with helium-4 working fluid are very impressive”。2018年在同济大学实现了3.6 K的深低温,进一步推动了空间用脉管制冷机研究的前沿。

二、交变流中微量直流的精确控制与测量技术

交变流中的直流对于制冷性能和制冷机的稳定运行影响巨大。由于直流的大小是交流峰值的1/1000量级,且受温度、压力等参数影响,自1990年双向进气发明以来,传统的测动态质量流,以及测温度分布的间接指示等方法均无法精确测量和控制直流。本人提出独特方法,实现直流与交流的完全分离,首次实现直流的精确测量,精度可达1/10000量级,达10 μg/s。并且具有长期稳定的突出优点。在25 K温区实现制冷温度降6 K且制冷效率提高1.5倍的优点。通过发明专利“一种可提高制冷效率的可控直流装置及改进型脉管制冷机”(专利号:ZL201510155086.X)可实现长寿命稳定运行,应用于空间用制冷机。

三、深入研究实际气体难题,取得了原创性成果

实际气体效应是低温制冷机领域的世界难题,该效应可造成液氦温区80%以上的损失,自1990年代世界各国专家纷纷开展研究。本人基于热力学分析,证明国外流传多年的理论的错误,发现了解决实际气体效应问题的真正要素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,提出了可实现卡诺效率的原创性理论方案,相关研究发表在能源领域著名国际期刊《Applied Energy》(影响因子9.75)上。美国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前研究员、著名低温专家Peter Kittel指出该研究“could lead t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of our understanding of regenerators”。而《Applied Energy》评阅人更是热情洋溢地指出 “It is a very interesting and valuable paper that shows that for temperatures near 4 K, it is possible to greatly increase the COP…The paper may stimulate much additional experimental research for improving regenerative refrigerators”。进一步推导了直流相关理论模型。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区,最大可得到40%以上的相对卡诺效率。该部分被能源领域著名杂志” Applied Energy” 影响因子9.75)收录。该研究为提高液氢温区、液氦温区的制冷效率和液化效率打下了重要理论基础。

四、气体液化与储运前沿研究(及招生)

氢能是未来的绿色能源,是双碳战略的必经之路,氢的液态储运(-253)是最高效的储运方式,同时也是最具挑战的技术。基于实际气体效应原创性理论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(20221月正式启动),本小组正在开展大幅提高液化效率、存储效率的研究,热忱欢迎有志青年报考、推免研究生、博士生、博士后,携手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前沿科技!

学术兼职

  1. 上海市制冷学会会员、美国低温学会会员

  2. 国际低温与制冷大会(ICCR 2018)、2019年全国低温工程大会分会场主席

  3. Applied Energy》、《Heat Transfer Research》、《Drying Technology》、《Advance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等国际著名热学杂志审稿人


奖励与荣誉

  1. 同济大学本科生优秀导师 2019年度)

  2. 同济大学优秀实习指导教师 2015-2019年)荣誉称号

  3. 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三等奖(2018年)

  4. 美国数学建模竞赛(2018年)一等奖指导教师


优秀毕业生

  1. 孙正(2019届),“同济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”获得者

  2. 李子木(2020届),“同济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”、“同济大学优秀硕士奖学金” 获得者

  3. 栾铭凯(2021届),相关荣誉评审中


教学课程

热工仪表及测量技术(又称“建筑环境及能源系统测试技术及设备”)、低温技术与现代科技、冷藏链技术、低温技术、制冷与低温技术前沿导论等。

代表性论文

其中SCI(一作或通讯)9篇,JCR Q1 5篇,中科院一区3篇

  1. Cao, Q., Sun, Z.; Li, Z.; Luan, M.; Tang, X.; Li, P.; Jiang, Z.; Wei, L. *, Reduction of real gas losses with a DC flow in the regenerator of the refrigeration cycle. Applied Energy, 2019. 235: p. 139-146 (IF=9.75, JCR Q1, 中科院一区top)

  2. Cao, Q. *, Attainability of the Carnot efficiency with real gases in the regenerator of the refrigeration cycle. Applied Energy, 2018. 220(15): p. 705–712. (IF=9.75, JCR Q1, 中科院一区top)

  3. Cao Q, Luan MK, Huo B, Li ZM, Sun Z, Li P, Wu Y, Wei L *, Jiang ZH. Reduction of real gas losses with a DC flow in the practical regenerator of the refrigeration cycle.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. 2021. 183(Part 1): p. 116123. (IF=5.30, JCR Q1, 中科院二区top)

  4. Cao Q, Luan MK, Li P, Wei L, Wu Y *. A critical review of real gas effects on the regenerative refrigerators.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. 2021. 30(3): p. 782–806. (IF=2.44, JCR Q2, 中科院三区)

  5. Wu Y., Gao N., Niu J., Zang J., Cao Q. *, Numerical study on natural ventilation of the wind tower: Effects of combining with different window configurations in a low-rise house.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. 2021: 188: p.107450. (通迅作者) (IF=6.46, JCR Q1, 中科院一区top)

  6. Cao Q. *, Li Z., Luan M., Sun Z., Tang X., Li P., Jiang, Z., Wei, L., Investigation on precooling effects of 4 K Stirling-type pulse tube cryocoolers.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, 2019. 28(4): p. 714-726 (IF=2.44, JCR Q2, 中科院三区)

  7. Wei, L., Wu, M., Yan, M., Liu, S., Cao, Q.*, Wang, H., A Review on Electrothermal Modeling of Supercapacitors for Energy Storage Applications. IEEE Journal of Emerging and Selected Topics in Power Electronics, 2019. 7(3): p. 1677 - 1690.(通迅作者)(IF=4.47, JCR Q1, 中科院二区)

  8. 曹强,栾铭凯,李子木,陈超杰,霍斌,李芃. 回热器中实际气体相关损失的研究综述,第十四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论文集, 2019. 722-730

  9. 孙正, 曹强, 李子木, 栾铭凯, 李芃, 可控直流对于单级脉管制冷机的影响研究. 低温工程, 2019(1): 8-12

  10. Huang, C., Cao, Q., Zhi, X., Xia, X., Qiu, L., Effects of DC flow on pulse tube cryocooler working at liquid hydrogen and liquid nitrogen temperatures.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, 2018. 137: p. 451-460. (IF=5.30, JCR Q1, 中科院二区top)

  11. Cao, Q., Real gas effects on the COP of regenerators working at low temperatures, in International Cryocooler Conference. 2016. p. 319-323.

  12. Cao Q, Qiu LM, Gan Z.H. Real gas effects on the temperature profile of regenerators. Cryogenics. 2014; 61: P. 31-37. (IF=2.23, JCR Q2, 中科院三区)

  13. Cao Q, Qiu LM, Zhi XQ, Han L, Gan ZH, et al. Impedance magnitude optimization of the regenerator in Stirling pulse tube cryocoolers working at liquid-helium temperatures. Cryogenics. 2013; 58: p. 38–44. (IF=2.23, JCR Q2, 中科院三区)

  14. Qiu LM, Cao Q, Zhi XQ, Gan ZH, Yu YB, Liu Y. A three-stage Stirling pulse tube cryocooler operating below the critical point of helium-4. Cryogenics. 2011;51 (10):609-12. (IF=2.23, JCR Q2, 中科院三区)

  15. Qiu LM, Cao Q, Zhi XQ, Han L, Gan ZH, Yu YB, et al.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a three-stage Stirling pulse tube cryocooler operating near 5 K. Cryogenics2012;52 (7-9):382-8. (IF=2.23, JCR Q2, 中科院三区)

  16. 曹强, 邱利民, 甘智华, 俞益波, 植晓琴. 单级斯特林型脉管制冷机的能量流分析. 工程热物理学报. 2011(6):905-9.

  17. Cao Q, Qiu LM, Gan ZH, Yu YB, Zhi XQ. A Three-stage Stirling Pulse Tube Cryocooler Approaching 4 K.  Cryocoolers 16: Kluwer Academic/Plenum Publishers, New York; 2011. p. 19-26.


申请并授权发明专利5项(近5年)

  1. 曹强, 代海斌,孙正. 一种脉管膨胀效率高的脉管制冷机, 20207月授权,专利号:ZL201710389449.5.

  2. 曹强, 吕维勋,孙正, 一种多层复合型回热材料及其应用,20207月授权,专利号:ZL201710675735.8

  3. 曹强,林玉哲.一种可提高制冷效率的可控直流装置及改进型脉管制冷机。发明专利,20175月授权,专利号:ZL201510155086.X

  4. 曹强, 栾铭凯,霍斌. 一种采用直流的回热式制冷机高效液化系统. 202012月授权,专利号:ZL2020217943812

  5. 吕维勋, 曹强, 唐晓, 孙正, 李子木, 李芃. 一种可变孔隙率的丸状回

  • 附件【曹强.jpg】已下载

Copyright 2014 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 技术支持:维程互联